淮师新闻网10月22日电(记者 叶玉婷) 10月17日至20日,第十五届“古韵新妍”海峡两岸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淮阴师范学院采菊诗社在指导教师管婷婷带领下赴西安参会,与来自海峡两岸十余所高校的师生以诗会友、以声传情,共谱古典诗词当代新韵。

图为“古韵新妍”海峡两岸古典诗词联吟大会。记者 张轶骁 摄

图为“古韵新妍”海峡两岸古典诗词联吟大会。记者 张轶骁 摄
开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指出,中国诗歌的传统在于“诗乐结合,诗律结合”,本届大会是青年学子心灵碰撞的舞台,也是一次中华诗魂的寻根之旅。辅仁大学孙永忠教授回顾了两岸诗社联吟活动的发展历程,指出未来需加强跨校合作、善用新媒体以扩大影响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文化生命力。
当晚的吟唱展演在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剧场举行。淮阴师范学院采菊诗社吟唱了《卜算子·咏梅》《清平调三则》与《永遇乐·咏淮上》三首作品。其中,《永遇乐·咏淮上》由张强老师作词、王玮老师作曲,匠心独运地将淮上美景与文化礼赞相融合;《卜算子·咏梅》的古韵与《清平调三则》的现代曲风相映成趣,古筝与笛子合奏旋律婉转清雅,恰如“春风拂槛、露华凝香”。诗社同学以柔美深情的嗓音,娓娓道来“名花倾国两相欢”的绝代风华。三首作品音乐上各具特色,又气韵相连,创新传承了古典诗词精髓,让其真正“活”在当下。活动尾声,全体与会师生齐诵《诗经·小雅·蓼莪》,在古老诗句中凝聚文化认同,深化情感联结。
作为“古韵新妍”最初的“四大诗社”之一,淮阴师范学院采菊诗社展现出独特的传承智慧,以赤子之心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乐章。这种兼具致敬与新生的演绎,使“古韵新妍”的精神得以延续。咏梅的孤傲、清平调的华美、运河的波涛与淮上的烟云,每一次对经典的致敬,都在照亮古典诗词吟唱的未来之路。
“古韵新妍”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吟诵大会旨在推广古典诗词吟唱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有二十余所高校的三千余名师生参与,在两岸产生热烈反响,采菊诗社也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