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淮阴师范学院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全会盛况,热议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校党委书记赵宜江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锚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有组织科研等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推进“双高协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祥祥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等重要部署,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五五”时期是学校“创大、申博、建一流”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自觉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科学谋划“十五五”规划编制,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一体发展新格局,努力培养有用人才、做有用科研、产出有用成果,全面推进教育强国与强省建设贡献淮师智慧与力量。
党委宣传部部长管爱花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令人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全会提出的“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目标和任务,与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高度契合。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要组织师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要加强对全会精神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提供理论支持;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规划处处长刘爱东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方向。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参谋部”和“策划师”,我们将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聚焦“创大申博建一流”发展目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学校改革发展全局,构建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做好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发展资源,持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处处长刘蒙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为未来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进一步构建“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良性循环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围绕区域重点战略和重点产业领域,持续优化平台布局,打造平台名片;围绕行业发展堵点痛点问题,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组建开放式科研团队开展持续研究,产出更多有用的成果;加快推进“双高协同”建设和“校-园(区)-企”合作,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淮师贡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卫国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科技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学院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引导师生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着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计算机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李清波表示,全会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不仅是顶层设计的方向指引,更为我们划定了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精准对标区域先进制造业的现实需求,优化现有专业,把最新产业标准、技术规范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同频。在科技创新上,我们要聚焦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咬合。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努力把全会精神转化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源源不断输送扎根基层、服务产业的创新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梅生表示,我们应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双高协同”,将学科建设深度融入淮安工业园区与淮安高新区发展脉络。要强化学科响应机制,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方产业急需,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打破化学、材料、工程间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要深化科产教融合,与园区共建研发平台与实训基地,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共育”全链条协同;要完善高校—园区—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为地方输送更多卓越工程师与技术骨干。面向“十五五”,我们将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交叉学科特色,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强强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摆在战略支撑位置,进一步凸显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全会精神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紧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要牢牢把握“十五五”教育强国发展积厚成势这一关键窗口,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与学理化阐释,把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具有理论深度和地域温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强化思想引领、增强价值认同,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思政课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研究生曾紫阳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十五五”时期农业发展锚定航向,这让深耕水稻抗穗发芽改良领域的我们备受鼓舞,更加明晰了科研使命。南方梅雨季节,杂交稻因穗发芽损失可达20%,这份民生痛点正是我们课题的出发点。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通过深化研究推动改良品种兼顾抗穗发芽性与田间出芽率,持续优化杂交组合,攻克抗病基因定位难题,用更优质、更高产的水稻新品种,让科研成果对接生产需求,用实验室的精准突破守护田间收获,在农业强国建设中书写青年科研人的担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2022级本科生董建波表示,作为新能源材料专业的大四学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备受鼓舞。在科研道路上,我专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这一安全、低成本的新型储能技术契合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通过国家级大创项目的历练,成功研发出高性能电极材料,相关成果发表在SCI一区期刊,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我渴望将所学知识投入新能源材料产业化实践,为推动储能技术创新贡献专业力量。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必将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愿与时代同行,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崭新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