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江苏教育报】党建领航,激活发展“红色动能”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09:04  来源:江苏教育报  作者:​杨潇 陈思洋  点击:

江苏高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强省建设、江苏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

党建领航,激活发展“红色动能”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等方面全面发力、综合施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新跨越,为推动全省高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坚持把高校党建放在教育强省建设大局中系统谋划,放在党的建设全局中统筹推进,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表示。

坚持政治统领,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深化党的政治理论武装。坚持以理论武装引领担当作为,全省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以及给江苏教育系统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夯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南京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重大要求和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南京工业大学回顾总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提出的“要多开展这样的科研攻关”的十年办学成就,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深刻内涵,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发挥高校领导班子“关键少数”头雁效应。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提高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紧紧抓住“人”这一关键要素和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以“头雁效应”激发“雁阵活力”。出台《高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印发《加强省属高校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若干措施》等,推动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省、市属高校集中换届为契机,落实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由党委常委(委员)兼任要求,进一步强化党委班子建设。面向全省高校所有院(系)3500余名党政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组织专项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提升高校院(系)党政议事决策质量。全覆盖向全省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书记并兼任政府督导专员,全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组织机制,推动落实党组织与董(理)事会日常沟通协商制度、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得到加强。

突出铸魂育人,

立德树人成效持续巩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挖掘航空航天民航特色资源和校友资源等校内外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打造“顶天立地·南航风格”特色校本思政“金课”和一系列具有国防底色、工信特色、南航特征的思政公开课。南京林业大学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育教学,持续组织生态文化节、“美丽中国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红绿相融”特色校园文化。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思政元素,先后开发“中华农耕文化概要”“江南农耕文化”等研学课程,逐渐形成层次递进的农耕文化课程体系……在江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理念正深度融入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过程。

全省高校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准把握教育改革方向,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高校全面开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江苏特色思政教育品牌持续涌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和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成效显著,激励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淮阴师范学院坚持用周恩来崇高精神风范立德树人,推动成立全国“周恩来班”创建联盟,系统构建 “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育人”特色育人模式,创新形成“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实践淬炼”育人体系。南京财经大学立足“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在学习强国播出“党史中的财经故事”“红‘新’向党”系列微党课。南通理工学院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成立南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作联盟,把大学生思政风采大赛从一校扩展到在通全部高校。

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更要融入社会生活。全省高校坚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不断建强教学资源平台、建好实践教学平台、健全科研基地平台,成立驻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深入挖掘、用好江苏红色资源,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活动,并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在党建引领下,“大思政课”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思政教育协同推进。建好用好96家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布80条全省大中小学生红色研学线路。组织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工作,在六朝博物馆举办“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展“运河思政百校百馆协同育人行动”,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开展“方寸见家国”示范教学活动,打造一批“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形成有江苏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品牌,形成十大部门、百家基地联动育人的江苏“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引领力。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全省高校将全面提升思政队伍的铸魂育人能力作为深化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注重配齐专职教师,择优选聘兼职教师,积极邀请党政领导干部、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等行业先进典型常态化进校园讲思政课,进一步凝聚思政教育合力。此外,江苏还积极培育选树优秀教师,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7批次、81人列入培养计划,涌现出徐川、何畏、唐忠宝等一批受学生喜爱、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聚力固本强基,

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通过从标准建设到提质增效再到强基创优的系统推动,校、院(系)、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全面进步。作为江苏首个“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单位,苏州大学扎实开展校级“双创”项目培育,形成“立项培育—跟踪问效—中期评估—验收推荐”工作闭环,36个党组织入选全国、全省党建“双创”项目,实现了教师、本科生、研究生、科研院所、机关部门、附属医院等各类型党组织的全覆盖。

江苏现有高校172所,共有各级各类党组织1.81万个,占全省党组织总数的6.4%。自2021年启动新时代江苏高校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累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1个、标杆院系41个、样板支部287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5个,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37个,总数居全国第二,其中样板支部数居全国第一。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是江苏健全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着力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提档升级”,助力高校党建质量全面创优、全面提升的生动实践。

实施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手拉手”计划。发挥公办高校在学科专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带动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鼓励动员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优化结对组合,不仅要在中心工作上“牵手”,还要在党建工作上“联姻”,推动共建走深走实。苏州市委教育工委、苏州大学党委、苏州高博职业学院党委三方共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基地,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民民党建工作共建,推动规划共谋、资源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助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枝繁叶茂”。

近年来,江苏把党支部建进了各高校的实验室、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组织设置形式创新,有效激发了基层党建新动能。各高校根据现实需要,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重大工程等设置师生党支部,成立了一批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促进“支部与团队共生、党建与科创并进”,激励引导党组织和党员在重点任务推进、关键技术突破上挑重担、打头阵;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研究生支教团、毕业生实习组等,各高校还灵活建立功能型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截至目前,全省“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置党组织超过2000个。

江苏大学在农业设施装备研发项目、食品无损检测团队等项目和平台上建设联合型、功能型党组织,组建17支“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方向带头人+跨学科大团队”“清单式、项目制”技术攻关,成功突破水稻低损伤脱粒、精准灌溉决策等关键技术45项;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立党组织,以党建引领中药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在数智技术赋能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和领跑中医药产业国际化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始终把发展党员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任务抓紧抓实,源源不断把高校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壮大党的力量。前不久,江苏师范大学举办“大地之声——青春微讲堂”暨“我的入党故事分享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分享在大学期间积极追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经历;有的讲述父辈们的入党故事,述说老一辈共产党人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有的畅谈自己在学习工作中受身边老党员示范引领影响,进而坚定入党信念的经历……

我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组织和党员制度、“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教师党员+优秀学生”结对提升机制。2022年以来,省委教育工委联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全省百余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入党引路人”青春微讲堂,把党的故事讲给青年听,让党的精神在青年中传播,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

强化守正创新,

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持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要找准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江苏高校着眼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急需、拔尖人才刚需、理论阐释必须、对外开放所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凝聚起磅礴力量。

“我校打造了‘学校党委、学院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融合体系,围绕新型工业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培养急需人才,强化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服务强国建设中的方向引领、精神塑造和支撑保障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路贵斌说。该校将始终牢记“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光荣使命,锚定“高精尖缺”重点方向,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攻关”协同创新模式,深度对接产业链党组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贡献更多力量。

“抓高校党建工作,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到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上,做到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两促进。”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表示。近年来,全省高校将“一融双高”作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同频共振、与产教融合两翼协同、与社会服务齐头并进,通过创新机制、融合载体、协同育人等举措,高校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前进优势。

河海大学围绕区域战略需求和行业前沿,搭建国际“水安全”交流平台,构建“水治理”高端智库,建设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等流域研究中心,建成南京牛首山科技园、苏州高等研究院,筹建河海大学常州科技园等,有力推动城市和高校“双向奔赴”,打造成为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7个二级学院党总支和陕西省镇坪县7个镇党委结对共建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党建助农直播间、在线精品课程、中草药栽培技术服务等载体开展特色活动,争当乡村振兴“红色先锋”。

坚持将党组织把关作用嵌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学科评估等工作。各高校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全省高校308个学科进入ESI前1%,54个学科进入ESI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1。

校地合作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提升社会贡献率的重要途径。去年,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创新开展“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专项行动,结合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不断完善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推动全省高校深度对接产业链党组织,以党建联建形式搭建校企高效沟通、产业有效合作、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的叠加效应。

据统计,全省高校结合实际与858个产业链党组织结对共建,基本实现与产业链党组织对接“全覆盖”,组织举办“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等系列对接活动10余场,服务链上企业超万家,促进新增就业岗位10%,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刊播媒体:江苏教育报  刊播时间:2025年4月9日  作者:杨潇 陈思洋

媒体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813741.html



编辑:柏华   审核:柏华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