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媒体淮师 >> 正文
【学习强国】爱国情 奋斗者丨王新风:奔走在田间的大学教授
时间:2019年10月18日 10:46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何晓红 左文东  点击:

10月的苏北大地,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黄营镇守阳村农民李桂萍的食用菌大棚里,工人们忙着采收花朵般的杏鲍菇,李桂萍脸上绽放着花朵般的笑容。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原本不懂杏鲍菇种植,多亏王教授不辞辛劳,手把手现场教学,我的20个大棚,今年有把握实现纯收入30万元。”

李桂萍所说的“王教授”是谁?他就是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新风。

扎根农村,他是农民心中的“自家亲戚”

“教授不代表权威,能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权威。教授更不代表水平高,能获得农民的认可才是高水平。”王新风说,要让农民认可自己的技术,不能靠教授头衔压人,而要让农民看到成效,获得农民的认可,才能把技术推广下去。多年来,王新风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致力于科技扶贫、农民致富奔小康。


2007年,作为淮安市首批科技特派员,王新风被派驻到淮阴区五里镇老郑村。当地的大棚栽培户听闻,立刻拉着他来到蔬菜大棚内,指着黄瓜叶说:“王教授您看看,我的瓜得的是什么病?我找了几个人,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病害,用了好多药就是治不好。”王新风看后,立即采集病株返回实验室连夜研究,很快查明病因。村民按照他教的方法对症处理,立竿见影。经过这件事,村民们称呼王新风为“科技教授”。“他和别的教授不一样,没有架子。我们一遇到种植方面的问题,就会给他打电话,聊得时间再长,他都耐心讲解,特别热心。”村民们说,王教授经常来村里,一来二去,就成了他们的“自家亲戚”。

在王新风的办公室,记者遇到前来“串门”的农户郑爱忠。老郑说:“有王教授在,我做什么都觉得踏实、安心。要不是他帮了我,我的损失就大了。”2011年,老郑的鸡场发生大面积鸡病,他四处请兽医,针打了、药吃了,但鸡还是越死越多。老郑心急如焚,找到了王新风。王新风对他说:“已经生病的鸡,我没办法了,但是我可以让健康的鸡增强免疫力,少生病。”王新风把自己研制的益生菌给老郑喂鸡,很快,鸡病得到控制,鸡场恢复生机。

此后,王新风成立一个实验组,采集养鸡场附近山林中的野生菌种,经多次试验,研发出最适合的益生菌。接着,他又研制出一种可以产淀粉酶的菌加入鸡饲料,使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更易被鸡吸收。在王新风科学养殖模式指导下,老郑养殖场所产鸡蛋的营养价值比普通草鸡蛋高,而胆固醇和脂肪含量比普通草鸡蛋低,鸡的产蛋率也增长15%左右。2012年5月,该养殖场的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近年来,王新风的研究成果——富硒食用菌栽培技术、瓜菇轮作低碳栽培模式、蛋草鸡生态安全养殖模式等,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创新思路,他是产业扶贫的“开路先锋”

2018年,省定经济薄弱村涟水县黄营镇守阳村,流转村民土地新建43个大棚种植杏鲍菇,但第一次种植就因菌种被污染而夭折,大棚只能闲置。守阳村党总支书记杨军经朋友介绍找到王新风,希望得到王新风的帮助。

产业是扶贫之基。王新风坚定信念,必须当好守阳村扶贫产业的“开路先锋”。帮扶期间,他发现贫困户大多无资金、无项目、无技术、无劳力,就结合当地特点,为贫困户量身定制“食用菌工厂废弃菌棒仿生态栽培技术”。


“该技术具有投资少、劳动强度低、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王新风表示,以这个项目做示范,贫困户看到了效果、尝到了甜头,才会增强脱贫的信心。“每个菌棒综合成本只有0.2元左右,45天就可收获,一个大棚产三四千斤菇,一茬大棚每棚纯收入可达1万元。”杨军说。

今年春天,王新风又利用栽培杏鲍菇后的空置大棚,引进淮安市农科院选育的苏梦系列西瓜,邀请专家上门传授栽培技术,贫困户每亩收入0.4万元-0.5万元。

产业有了,如何让农产品“走出去”?王新风综合考虑运输、储存等问题,与淮阴师范学院电商学院合作,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现在,电商学院参与合作的师生正在搭建电商平台。

奔走田间,他是科技支农的“拼命三郎”

1980年,王新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4年后,他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淮安,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科技支农工作做得好不好,就看你留下的脚印多不多。”这是王新风常说的话。一年365天,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为了收集实验数据,他到过淮安市80%以上的乡村。

“有的时候,他一周要去农村3次,农户电话来了,他放下手头的事立马就去。”项目团队同事、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宋虎卫介绍,王新风干起活来就像拼命,除了承担教学任务,他把大量精力投入科技支农工作。“炎炎夏日,在高达40多℃温度的大棚里,我几次看到他服下速效救心丸指导农户种植。”


“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好好干的人。”王新风说。为了让帮扶的农户能够及时跟他取得联系,他牵头建起微信群。“有的问题电话里解决不了,我一般每隔几天会抽空到地里去看看。”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支农工作中,今年,王新风主动向学校请辞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的职务,“把职务留给年轻人。地里的事太多,离开我不行,”王新风说。

刊播媒体:学习强国  刊播时间:2019年10月12日  作者:何晓红 左文东

媒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6699932491672153021&share_to=wx_feed&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编辑:柏华   审核:柏华
版权所有 淮阴师范学院 2019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