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以来,淮阴师范学院各二级学院实践团队深入基层、扎根一线,聚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紧密围绕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研学实践、促进乡村振兴、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参与卫国戍边等方面,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本期专栏聚焦生科院、新传学院、计科院、公管学院志愿者团队的实践纪实,于科技探索与文化传承中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与风采。
生科院:携菌技赴乡野之约 以青春筑振兴之基
作者:申迎冬 朱丽雯
生科院“菌技兴农・青春筑梦”实践团赴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开展科技助农实践。在村委会,王新风教授作“林下菌菇”辅导报告,详细讲解赤松茸生物学形态与菌菇生产全流程技术,结合当地林下资源提出针对性种植方案。团队实地考察工厂化育秧基地,王教授带领成员观察大棚温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条件,探索利用闲置期种植菌菇的“一地两用”新路径。在周边林地,实践团分组进行梅花形布点取样,精准测量0-20cm土壤PH值、有机质等指标,为后续合作奠定科学基础。此次活动实现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团队将持续加强科技赋能,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新传学院:青春聚力 镜绘乡村
记者:徐洋
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助乡”实践团深入洪泽区蒋坝镇头河村与涟水县周集村。在头河村,团队聆听党总支书记黄承云介绍“螺蛳养殖”支柱产业后,深入产业链条为深加工产品设计包装与营销文案。在周集村,团队走进农家改造院落,听取党总支书记周林会讲解农产品特色与村咖文旅发展瓶颈,广泛调研村民在产销推广中的痛点。针对发现的“数字技能薄弱”问题,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手机拍摄剪辑”实训课。沈倩教师现场演示农产品拍摄技巧,指导村民用AI软件制作带货视频。成员王紫婷感慨:“听到村民说‘好东西拍不出好样子,真急人’,才懂‘新农具’改变乡村命运的意义!”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社会责任感。
计科院:科技赋能农业 智慧点亮乡村
记者:朱静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智汇青苗”实践团来到淮阴区丁集镇,与当地的村民践行了一场科技文化之约。团队成员走进丁集黄瓜主题科普馆,了解当地的代表农作物黄瓜的种植知识,并结合所学的物联网技术,与当地黄瓜种植技术人员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温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大棚环境,优化黄瓜生长条件,以及如何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调解,提升黄瓜品质,使种出的黄瓜口感更佳、风味更浓郁。团队成员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村民提供手机、电脑修理等技术服务,并展出了自己制作的机器人和智能车,让村民近距离感受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
公管院:青春脚步探村情,关爱桑榆暖人心
记者:戴芮 陈畅畅
公共管理学院“青禾暖阳”志愿者团队赴淮安市高家堰镇沙河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走访、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不同年龄段村民,重点与空巢老人围坐交谈,了解其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保障、精神情感需求等具体状况。团队与村支部负责人及村民深入交流沙河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困难,据此形成的调研报告提出优化居家养老服务、建立邻里互助机制、丰富老年文化活动等建议获村支部认可。活动为空巢老人送去关怀,也使同学们在专业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养老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公管智慧。